专注资讯快报,各类新闻动态免费分享平台
网站首页
医疗医学
热点新闻
首页
国内新闻
国际新闻
游戏新闻
教育新闻
社会新闻
娱乐新闻
科技新闻
医疗医学
热点新闻
新闻头条
首页
首页
医疗医学
多家械企巨头分拆!GE、强生、捷迈邦美...
多家械企巨头分拆!GE、强生、捷迈邦美...
发布:
11-21
分类:
医疗医学
近日,捷迈生物宣布,随着其脊柱和牙科业务的分拆,其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Form10注册声明。 据悉,新公司将被称为ZimVie,将于2月7日举办虚拟投资者日,已申请在纳斯达克交易其股票,股票代码为ZIMV。 作为交易的一部分,捷迈生物将从ZimVie获得5.01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33亿)的现金付款,这意味着新公司将拥有5.61亿美元的债务。 据捷迈公司管理层人员在Form 10注册声明中的一份信息声明中表示:“此次分离将使ZimVie能够将关键的新产品发布和现有产品商业化,并为我们运营的每个地理区域制定有针对性的执行策略,进而加速
增长和营业利润率。”
全球第二的骨科公司,缘何分拆核心业务?
事实上从捷迈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,本次业务分拆实属常态。 首先,捷迈的诞生就是“分拆”所致。早在20年前,捷迈从施贵宝拆分出来成为独立公司,并在短时间内成功登陆纽交所,此举一度成为骨科行业史上最大的分拆动作。 其次,自上市后,捷迈完成了多次的收购动作,包括2015年完成对Biomet邦美的收购,正式成为ZimmerBiomet(捷迈邦美)公司,位居全球骨科第二。 2016年,捷迈又完成了8次收购,涵盖
医学、脊柱、免疫生物标志物检测、术前规划、足踝矫形等多项业务。 由此可见,对捷迈邦美而言,分拆、合并、收购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,但作为全球第二的骨科公司,脊柱属于核心业务,缘何得以分拆呢? 据联盟菌分析,本次核心业务分拆,很大程度上与捷迈邦美脊柱业务业绩持续下滑有关。
2019
年,脊柱业务业绩垫底
2019年第三季度末,捷迈邦美报告九个月末的净销售额增长了1.9%,而脊柱和颅颌面销售额下降 1.6%。 脊柱成了捷迈邦美骨科业务中唯一出现业绩下滑的部门。
2020
年,脊柱业务持续低迷
受供应链与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捷迈邦美的营收70.25亿美元,同比下降了12%,其中脊柱业务持续低迷。 据捷迈邦美表示,从疫情阵痛中快速抽离出来,获得更多、更优化的资源分配以实现盈利核心业务的创新,是当下的重点任务。于是,捷迈邦美启动业务分拆,作为企业当下战略转型的重要步骤。
分拆两步走,最大程度优化资源配置
业务分拆的第一步就是:增设新职位首席转型官(CTO)。 2021年1月19日,捷迈邦美宣布前美敦力业务转型副总裁Ellison (Ellie) M. Humphrey将担任首席转型官,并直接向总裁兼首席执行官Bryan Hanson汇报。 据悉,Humphrey曾在麦肯锡公司有八年工作经验,为企业客户提供咨询服务,重点关注增长、商业、运营和业务发展战略。 业务分拆第二步:独立脊柱、牙科业务,分拆上市。 2021年2月5日,捷迈邦美宣布将分拆脊柱和牙科业务,脊柱和牙科业务会完成合并并组建新的独立上市公司 (NewCo) ,截至目前,该分拆工作将逐步实现。 捷迈邦美表示,分拆后,捷迈邦美将继续成为骨科细分市场的领导者,包括总市场为435亿美元的膝关节、髋关节、运动医学、四肢和创伤 (SET) 以及颅颌面和胸科 (CMFT)等领域。
巨头纷纷“轻装上阵”
“分拆”真的能为捷迈的前途亮起绿灯吗?
近年来,械企“买买买”的动作越来越少,通过业务分拆来“瘦身”逐渐成为趋势。据官方资料显示,2021年,除了捷迈邦美的业务分拆,GE、强生、威高、微创等知名械企巨头也开启了“拆拆拆”模式。
GE
2021年11月,GE宣布分拆为三家独立上市公司,分别专注于能源、医疗
和航空,首先是在2023年初分拆医疗业务,在2024年初完成对可再生能源和电力业务的剥离。
强生
2021年11月,强生宣布将消费者
业务剥离并独立上市,制药和医械业务则保留了强生的名称。此次的分拆是强生135年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改组,拆分计划将在未来18至24个月内完成。
威高
2021年威高开启分拆上市,其中第一家分拆上市的子公司威高骨科已成功上市。 近日有消息称,威高血液净化拟于2022年冲刺港股IPO,目前正启动Pre-IPO融资。 威高股份同样有意分拆旗下爱琅医疗器械上市。
微创
2021年,微创旗下心通医疗、微创机器人先后于2月、11月上市,微创电生理、微创脑科学也已递交IPO申请。 在2021年分拆项目中,微创医疗算是一则成功案例,其微创机器人,截至今日其总市值达到513.33亿港元,已远超母公司微创医疗的市值。 但同样是2021年,转型缓慢、甚至失败的也不在少数,不少械企分拆出去的子公司往往都面临着业绩低迷、上市艰难等诸多难题。 对大部分械企而言,分拆业务的主要目的就是:抬估值、缓负债、拓业务,那么此次“分拆”,真的能为捷迈的前途亮起绿灯吗? 联盟菌认为,就捷迈当前的处境来看:拆总比不拆好。 为什么这么说呢?首先,在拆分之前,捷迈主要聚焦产品研发,一直面临着投入高、风险大、资金回笼难的问题,因此进行业务拆分,反而能减少风险。拆分之后不仅可以获得新的融资,解决研发成本等问题,也可以保障母公司和子公司协同发展。 其次,产品创新几乎是骨科赛道的第一生产力,对捷迈这类巨头而言,产品创新更不能停。因此从长远来看,业务拆分所带来的资金扶持、技术革新,反而能帮助其打开全球市场,推动其骨科板块的估值进一步提升。 最后,在中国市场,捷迈此次业务拆分,或将帮助其缓和“骨科集采、国产崛起”所带来的业绩压力与市场竞争压力。 众所周知,当前国内骨科集采形势严峻,如史赛克、强生、施乐辉等巨头均遭到“灵魂砍价”,同时,国产如爱康医疗、春立医疗和威高骨科正在崛起,因此,对捷迈邦美而言,目前中国市场的竞争压力十分巨大,“战略转型”、“科技创新”自然将成为其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点任务。 总的来说,2022年,械企的拆分还将继续,对他们而言,“分拆”可以是企业发展镇痛、瘦身的良药,而对经销商而言,“分拆”也意味着更多新风口的出现。因此,作为聚焦经销商精准需求的平台,未来捷迈邦美能否能成功完成战略转型,或将爆发哪些新的行业商机,
经销商联盟将持续关注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温馨提示
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,敬请将
本文链接
作为出处标注,谢谢合作!
上一篇:
京津冀“3+N”联盟再启带量联动,骨科创伤类即
|
下一篇:
2021MNC TOP20药物:K药将破200亿美元大关
相关文章
国家药监局关于对乙酰氨基酚口腔崩解片处方药
2023-11-28
2023年陕西省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导意见
2023-11-24
京沪粤鄂:创新国采“典型续标模式”
2023-11-19
造影剂TOP10排位生变 恒瑞、科伦拿下首仿
2023-11-22
国家药监局关于调整《医疗器械分类目录》部分
2023-11-28
秦艽产大于销,旱情成为影响行情关键!
2023-11-17
随机文章
知名药企因垄断受重罚 恶意哄抬药价将迎监管重
复杂注射剂开发争夺战,恒瑞、齐鲁、绿叶、石
瓜分2440亿美元市场蛋糕 谁会是国内CXO独角兽?
3款销量增长超100% 这20个中成药卖得最好
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管理办法(试行)
19家医药企业被开罚单,竟查出了这些“猫腻”!
儿童用药不受“一品两规”和总品种数限制
2022年一季度磁疗设备招采报告出炉,这省最活跃
老百姓三季报:营收超160亿,门店13065家
河南安阳:内黄县全力打造百亿级康复产业集群
4个厂家,3个国谈仿制药确定集采限价
践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 持续提升医疗
1700亿市场将爆发!中药饮片TOP20排位生变
9亿口服降糖药伏格列波糖 江苏药企首家过评
40亿心脑血管中成药诞生!14个独家品种“霸屏”
111个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已获批上市 老赛道新血液
国家药监局注销天智航医疗等企业医疗器械注册
广东省零售药店哨点监测工作规范指引(2022年第
北京药企挺进高血压药TOP10 上市募资超16亿
269个药品可超说明书使用,阿达木单抗、奥沙利
国采进入第五批,一线代理商选品五大变化!
200亿心血管化药零售市场崛起 两大超20亿产品“
热门文章
提升乡医疗水平也减少患者因为转诊而需要长途
植入性医疗器械努力探索出一条健康可持续的产
国办: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
近三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对比分析
12省第4批集采落地汇总(最新)
官方宣布!全国药店总数突破55万(附各省数据)
华东医药蜕变!11款新药、6个新品出击
12000降到2800,耗材价格公布:雅培、威高、微创
药企高管“离职潮”持续 医药行业进入调整期
正式文件:69类医疗器械开始编码(附目录)
全国范围公立医院综合监管督查,开始
2020年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报发布
如此逆向“神操作” :网上购药,“对药下症”
60亿注射剂大品种 这家广东药企过评
广东“前80%集采” 不是大决战而是持久战!
东阳光药新添8个新药,31个产品备战集采
千亿网售处方药市场解禁 药企控价失灵 药店干不
国采“续约季”:有药品价格大涨?
市场情绪乐观,检测合格是中药材市场下个突破
国家医保局公布:全国耗材集采下一步动作
欢迎使用手机扫描访问本站